摘要:2025年主汛期(5-9月),长江流域气温略偏低、降水分布不均,水热条件总体仍利于植被生长,大部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接近2024年同期或增加3%~10%,促进水土保持功能提升,其中湖北西部、湖南西北部、陕西南部、贵州西部等地大部土壤保持量较2024年同期增加50~150吨/公顷、水源涵养量增加50~100毫米。但江西、湖南、四川西部等地降水偏少、植被长势偏差,影响了水土保持功能发挥,大部土壤保持量减少30~60吨/公顷,水源涵养量减少50~150毫米。鄱阳湖、洞庭湖、丹江口水库等主要湖泊水库汛期保持平稳,水位整体持续偏低。
预计10月下旬至12月,长江流域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1℃左右,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,江西、湖南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,将不利于植被生长发育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提升,易导致湿地退化和森林火险等级升高等生态风险增加。建议:各地应加强流域生态恢复和治理,积极推进植树造林、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,增强水源涵养能力。江西、湖南等地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强化水资源管理及干旱灾害防御,以减轻不利影响。
一、2025年主汛期长江流域大部气温略偏低、降水分布不均,湘赣等地降水偏少
2025年主汛期(5-9月),长江流域大部气温较2024年同期略偏低,仅江西大部、湖南南部等地略偏高(图1)。2025年主汛期,长江流域降水分布不均,其中陕西南部、湖北、湖南西北部、重庆东北部和西北部、四川东部、贵州西部、云南北部等地大部降水较2024年同期偏多2成至1倍,湖北西部部分地区偏多1~2倍(图2);江西、湖南、四川四部等地大部降水偏少1~5成,尤其7月出现持续温高雨少天气,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高温干旱(图3),不利于植被生长、抑制了生态功能发挥。

图1 2025年5-9月长江流域平均气温与2024年同期对比

图2 2025年5-9月长江流域降水量与2024年同期对比

图3 2025年5-9月长江流域植被干旱评估
二、2025年主汛期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水库受降水偏少影响,水位明显偏低
2025年主汛期(5-9月),鄱阳湖湖口站和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呈现“涨-落-涨”特征,但受降水偏少影响,整体水位持续偏低,其中鄱阳湖湖口站水位全程在警戒水位以下低位运行;洞庭湖城陵矶站高水位持续时间、最高水位等均显著低于2024年同期。此外,丹江口水库5月受汉江流域汛前气象干旱影响,加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持续运行,水位降至150米死水位线以下,水库水体面积锐减;6-8月持续低水位运行。但8月下旬汉江流域进入秋雨期,旱涝急转特征突出,汉江上游累计雨量相较常年同期偏多1.7倍,位列1961年以来第1位,水库水位迅速回升,卫星遥感监测显示9月水体面积较5月增长5成(图4)。

图4 2025年5月与9月丹江口水库水体分布对比
三、2025年主汛期长江流域大部植被生态质量接近或好于2024年同期,湘赣等地水土保持功能下降
2025年主汛期(5-9月),长江流域大部水热条件适宜植被生长,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接近2024年同期或增加3%~10%,特别是湖北东南部、贵州西部、云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增加10%以上(图5)。江西、湖南等地受降水偏少、高温干旱的影响,部分地区植被生态质量出现下降;湖北西部、陕西南部、重庆东北部、四川东北部等地日照偏少,略不利于植被光合作用及生长,上述大部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2024年同期减少3%~10%。

图5 2025年5-9月长江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与2024年同期对比
2025年主汛期(5-9月),湖北西部、湖南西北部、陕西南部、四川东北部、贵州西部、云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多、植被长势良好,促进水土保持功能提升,大部土壤保持量较2024年同期增加50~150吨/公顷(图6)、水源涵养量增加50~100毫米(图7)。但江西、湖南、四川西部等地降水偏少、植被长势偏差,影响了水土保持功能发挥,大部土壤保持量减少30~60吨/公顷,水源涵养量减少50~150毫米。

图6 2025年5-9月长江流域土壤保持功能与2024年同期对比

图7 2025年5-9月长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与2024年同期对比
四、预计10月下旬至12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,湘赣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,易导致湿地退化等生态风险增加
预计10月下旬,长江流域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1℃左右,降水偏少1~4成,仅金沙江中游、岷沱江南部、嘉陵江、汉江偏多1~3成。预计11-12月,长江流域大部气温偏高1℃左右,降水偏少1~3成,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偏少2~5成,江西、湖南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,易导致湿地生态系统萎缩和功能退化,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,林区火险等级持续偏高。建议:
1、各地应加强流域生态恢复和治理,积极推进植树造林、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,补植耐旱树种,恢复湿地植被,增强水源涵养能力。
2、江西、湖南等降水持续偏少地区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强化水资源管理及干旱灾害防御,以减轻不利影响。